第24章 解剖准备(1 / 2)

寒江市总医院的地下三层,一处隐秘的实验室内,灯光如昼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阴冷。这里原本是医院的特殊病原体研究室,如今却被紧急改造为一处高度机密的解剖与分析中心。厚重的金属门上,警示灯不断闪烁着刺目的红光,门上方的电子显示屏滚动着\"生物危害,禁止入内\"的警告。

林深站在实验室门外,双手抱臂,目光如炬地审视着这座临时的科研堡垒。实验室内部,各种先进的分析设备嗡嗡作响,身着防护服的科研人员忙碌而有序地穿梭其间,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格外谨慎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,混合着电子设备散发的焦糊气息,构成一种独特的、令人不安的氛围。

\"组长,所有准备工作基本就绪,\"小张站在林深身旁,低声汇报道,\"张博士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初步扫描,就等您的最后指示了。\"

林深点了点头,眉头微皱:\"解剖的过程必须万分小心,我们不能冒险让任何可能存在的危险物质泄露。同时,要尽可能完整地保存样本,每一份数据都可能成为破解监督者计划的关键。\"

小张递过一份文件:\"这是解剖方案和解剖后的样本处理流程,已经过安全委员会的审核。张博士特别强调,由于目标的特殊性,常规的解剖方法可能无法适用,建议使用他们研发的新型能量共振切割仪。\"

林深接过文件,快速浏览着方案中的关键技术细节。这份方案由张博士团队主导制定,融合了生物医学和解剖学的前沿技术,同时针对雪人特殊体质进行了多项创新设计。

\"这个能量共振切割仪...\"林深抬头问道,\"可靠吗?不会对样本造成不可逆的破坏?\"

小张解释道:\"理论上来说,这种切割方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切割,而是通过特定频率的能量波与目标物质的原子共振,实现分子层面的分离。可以做到'刀过无痕',同时实时记录每一个微观层次的结构变化。\"

林深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\"很好,但要准备备用方案。如果能量共振切割仪失效,立刻启用传统的低温切割方案——不过那个方案会导致组织结构的部分变异,可能丢失一些重要信息。\"

\"明白,\"小张指向实验室内部,\"张博士正在等您,他坚持要亲自向您汇报技术方案和风险评估。他强调,这次解剖可能揭示监督者计划中最核心的秘密。\"

推开厚重的金属门,实验室内部的景象让林深不禁屏住了呼吸。中央的操作台上,摆放着一个透明的密封舱,舱内是被特殊方式固定的\"星痕标本\"——从雪人体内取出的右手部分,包括手掌、手腕和部分前臂。

这截手臂看起来像是冰雕与金属的完美结合,表面覆盖着一层闪烁蓝光的半透明鳞片,每一片鳞片内部都仿佛流淌着液态的能量。手臂的断面平整光滑,边缘微微泛着荧光,显示出之前解剖的尝试痕迹。

\"组长,欢迎来到解剖中心,\"张博士快步迎上来,他的脸上写满了疲惫,但眼神却异常兴奋,\"这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实验,也是最危险的一次。\"

林深环顾四周,发现实验室被划分为多个功能区——样本制备区、能量共振切割区、量子成像区、生物化学分析区和数据存储中心。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,设备闪烁的红蓝灯光交织在一起,如同一个高科技的迷宫。

\"这就是'星痕标本'?\"林深指向密封舱,\"比我想象的要小。\"

张博士点头:\"是的,这只是雪人前臂的一部分,约占总体的15%。由于能量辐射超标,我们不得不缩小解剖范围。但即便如此,准备过程也极其复杂,团队花了三天三夜才完成样本的固定和初步分析。\"

\"有什么发现?\"林深直奔主题。

张博士调出一套全息投影:\"首先,我们需要理解'星痕'的本质。根据初步分析,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物或者机械,而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形式——'量子生物机械体'。\"

全息投影展示出微观层面的结构图,那些看似坚硬的鳞片,实际上是由数以亿计的微型机械单元组成,每个单元的核心都是一种特殊的量子晶体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些机械单元之间通过能量场连接,形成一个分布式的神经网络。

\"这简直就像是一台活着的巨型计算机,\"林深惊叹道,\"每个鳞片都是一个计算单元,而能量场则是它们之间的通信网络。\"

张博士继续解释:\"更复杂的是,这个系统还具备自我修复和进化的能力。根据我们的观察,当部分组织受到损伤时,邻近的机械单元会自动重新编程,替换受损部分的功能。而量子晶体的特殊属性,使其能够吸收环境能量进行自我重组。\"

林深眉头紧锁:\"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难摧毁它——即使炸碎了,这些单元也能重新组合。但监督者为什么要制造这种东西?\"

\"关于这一点,我们有一些假设,\"张博士调出另一份数据,\"根据我们在雪人细胞中检测到的遗传物质残余,它似乎保留了大量人类的dNA片段,但这些片段被大幅修改过。更令人不安的是,其中一些基因序列与已知的基因改造计划完全吻合——这些正是'寒冬计划'第一阶段的研究内容。\"

林深思索片刻:\"你是说,雪人可能是'寒冬计划'实验体的终极进化形态?\"

\"不只如此,\"张博士指向基因序列中的一个特殊片段,\"更重要的是,这个基因片段中包含一种未知的编码信息。我们怀疑,这可能是监督者将自己的意识编码进遗传物质中的方式——通过这种'量子遗传记忆',他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中重生,甚至传递给后代。\"

林深脸色大变:\"你的意思是,即使雪人被摧毁,监督者的意识也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延续下去?\"

张博士沉重地点点头:\"这是最坏的情况。不过,我们只在有限的样本中检测到这种编码,而且它处于一种'休眠'状态,需要特定的条件才能激活。\"

\"我们需要立刻摧毁这些遗传信息,\"林深果断下令,\"无论付出什么代价。\"

\"计划中已经包含这一步骤,\"张博士说,\"在解剖完成后,我们会使用高强度的量子脉冲摧毁所有遗传物质。但现在,我们更需要了解雪人的结构,找到它的弱点,以及——监督者建造它的目的。\"

解剖的第一步是使用能量共振切割仪对样本进行无损扫描。一名身着防护服的技术员将能量共振切割仪的探头缓缓靠近样本,仪器开始发出低沉的嗡鸣声。

随着能量的注入,样本表面泛起一层蓝色的光晕,仿佛一层流动的水膜。切割仪的探头沿着预设的路径缓慢移动,所到之处,样本分子间的键合被精确地切断,释放出的能量被即时吸收转化,确保没有任何破坏性碎片产生。

全息投影实时展示着切割过程中的微观结构变化,一个由数亿个微型机械单元组成的庞大网络渐渐呈现在众人面前。这些单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三维晶格结构,其中流动着五颜六色的能量流,如同活物的血管和神经。

\"太惊人了,\"林深低声喃喃,\"这根本不是我们认知中的生命形态。\"

张博士紧盯着数据流:\"不仅是形态,连运作原理都超越了我们现有的生物学和物理学框架。看这个,\"他放大一个特定区域,\"这里的能量流形成了一个类似dNA双螺旋的结构,但它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——它不是存储遗传信息,而是实时处理和分析环境数据,调整整个系统的功能。\"

解剖继续进行,切割仪的探头沿着手臂的骨骼结构深入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,样本内部并非实心结构,而是一个由无数微小通道和腔室构成的复杂网络。在这些通道中,流动着一种半透明的蓝色液体,它似乎既是冷却剂又是能量传输介质。

突然,探测仪记录到一个异常的能量波动。样本内部的一个腔室突然膨胀,释放出一股强烈的能量脉冲,所有的监测设备同时报警。

\"停止解剖!\"张博士大声喊道,他的声音中带着明显的紧张,\"能量输出超标,立刻注入稳定剂!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