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84章 李毓昌之死(2 / 2)

李毓昌把酒盏重重放下,拂袖而去,酒席不欢而散。

事后,李毓昌丝毫不为所动,反而加快了查账的进度,一心想要将真相大白于天下。

然而,他万万没有想到,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三个贴身仆人——李祥、顾祥、马连升,早已被王伸汉用五百两白银成功收买。

毒手正悄悄伸向他!

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,狂风呼啸,豆大的雨点猛烈地敲打着窗户。

恶仆李祥趁着李毓昌疲惫不堪之时,将砒霜缓缓倒入主人的汤药之中。

看着李毓昌喝下汤药后痛苦抽搐的模样,李祥心中虽有一丝恐惧,

但在金钱的诱惑下,他狠下心来,又用麻绳紧紧勒住了李毓昌的脖颈……

次日清晨,一具“自缢”的尸体悬挂在客房的梁上,死状凄惨。

淮安知府王毂在收了王伸汉四千两贿银后,草草验尸,便匆匆结案,将这起命案草草定性为自杀。

还说李毓昌因长期受抑郁症的困扰,选择了自杀。

“……”

远在山东即墨的李太清,在接到侄子的死讯时,迎回了侄子的棺木并停放在家中,随后张罗着下葬侄子。

然而,种种异常现象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举人,心中总觉得此事蹊跷。

“怪了,我从来没听说侄子有抑郁症,”李太清走访了侄子的同学和同僚,都说李同学性格开朗,想不出他为何选择了轻生。

带着满腹疑虑,这位老学究开始整理侄子的遗物,他偶然从破损的衣袖夹层里,摸出了半张残纸。

借着微弱的光线,上面依稀可见“山阳知县冒赈,以利啖毓昌,毓昌不敢受,以及王伸汉贪污两万三千两银子”等字迹。

“举报、谋杀、自缢现场……”李太清脑海中勾勒着侄子生平轨迹。

老举人心中一惊,赶忙找来银针,开棺验尸。

当银针插入尸体时,那泛着乌黑的颜色,无情地证实了他心中最不愿相信的猜想——

侄子是被毒杀的!自缢是伪装的第二现场。

李太清这位老人怒了,怀揣着那张浸满侄子血泪的残页,毅然决然地准备赴京告状,为侄子讨回公道。

淮安府的官员们得知此事后,顿时坐立不安。

江苏按察使急忙派心腹连夜赶到即墨,在李家祠堂外摆下盛大的排场。

来人满脸堆笑,打着“为朝廷大局着想”的旗号,苦口婆心地劝李太清“莫要轻信江湖术士之言,以免坏了地方的清誉”。

说着,还掏出一个沉甸甸的锦盒,打开一看,里面金灿灿的金条,在烛火的映照下,晃得人眼睛发晕。

来人谄媚地说道:“李老先生一把年纪了,又何苦为了一个死人如此奔波呢?这些钱财足够您置办田产,保子孙富贵了。”

李太清见状,怒不可遏,抄起案上的茶盏,狠狠地砸向门槛,大声怒斥道:

“我李氏一门世代清白,岂会拿侄儿的命去换这臭钱!”

见利诱不成,淮安知府王毂又派人送来恐吓信,威胁要以“聚众闹事,扰乱视听”之罪治他。

然而,这位铁骨铮铮的老举人,只是冷冷一笑,将信笺付之一炬。

随后,他在族人祠堂前,虔诚地焚香起誓,“列祖列宗在上,保佑我为小昌讨回公道。”

老人背着行囊,徒步踏上了进京之路。

哪怕前方布满荆棘,他也绝不退缩。

当李太清的诉状递到都察院时,嘉庆皇帝览奏后,龙颜大怒。

他深知此事关乎朝廷的公信力与百姓的生死,当即钦命刑部侍郎初彭龄彻查此案。

面对如山的铁证,王伸汉等贪官却仍狡辩抵赖,声称李太清是“挟私报复,捏造事实”。

但在开棺复验时,那银针遇骨发黑的惨状,如同一声炸雷,彻底撕开了他们精心编织的谎言。

真相大白之日,整个官场都为之震动。王伸汉被依法判处斩立决,王毂则被处以绞刑,

而那三名恶仆李祥、顾祥、马连升,或被凌迟,或被枭首。

师爷马光临阵倒戈,检举有功,免死罪发配黑龙江劳动改造。

所有的坏人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
连两江总督铁保、江苏巡抚汪日章等大员,也因“失察”之罪被革职查办。

最终,嘉庆御笔亲书的《悯忠诗》碑,庄重地矗立在李毓昌的墓前。

诗中“毒遇王伸汉,含冤赴九泉”的字句,不仅是对李毓昌冤魂的深切告慰,更像是嘉庆皇帝对腐败官场发出的一声沉重长叹。

这场看似偶然的翻案,实则无情地撕开了大清官场的黑幕,让后人看到了一位寒门清官,用生命书写正义的绝唱,

如果没有李太清老人的执着,李毓昌之死将成为无人知晓的冤案,

绝大多数情况下,维护朝廷法律威严,恰恰是那些看似渺小的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