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73章 白莲教大起义(2)(1 / 2)

王聪儿所率领的义军纪律严明,正因如此,在与清军周旋过程中,百姓成为了他们坚实可靠的后盾。

王聪儿的部众灵活运用“分合不定”的游击战术,时而集中优势力量,如猛虎般突袭清军据点。

时而如天女散花巧妙地隐匿于大山之中,行踪飘忽不定,令清军疲于奔命,苦不堪言。

湖北各地白莲教起义,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,让周边省份教徒们看到了反抗大清的希望。

事实上,当时的八旗军和绿营兵,从上至下皆是废物,打仗贪生怕死,内斗却勇猛无敌。

这场叛乱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,官府的腐败无能才是其根源所在。

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,随后,四川达州的徐天德、东乡的冷天禄、巴州的罗其清等各路白莲教势力,纷纷响应。

嘉庆二年(1797 年),面对清军大部队的猛烈出击,为了集中力量冲破封锁,三省起义军开始尝试联合作战,

并决定在川楚边界的东乡会师,共同商讨下一步的战略计划。

然而,历来农民起义虽不乏热血与勇气,但往往缺少有主见、有头脑的谋士。

就如同明朝李自成起义最终失败,很大程度上便是因为缺乏能为之出谋划策之人。

白莲教教徒亦是如此,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主意最佳,自己制定的行动最契合当前形势。

这些长期处于底层、缺乏教育的人,往往刚愎自用。

尤其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之后,更是自视甚高,彼此之间相互排挤,各自为战。

最终,建立联盟共同抗清的计划,化为了泡影!

“……”

清军自然乐于见到起义军内部不团结的局面,这无疑有利于他们各个击破。

之后,起义军在清军的围剿下,被迫分散作战,力量随之下降。

大部分起义军只能在川东北、湖北西部、陕南等地辗转打游击,与清军展开了艰苦的拉锯战。

清军的作战能力着实不给力,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,他们逐渐察觉到了起义军的弱点。

比如起义军装备落后,缺乏统一指挥,最初的优势逐渐被清军所压制,包围圈也随之逐渐收紧。

在这艰难局势下,唯一的亮点当属王聪儿率领的襄阳义军。他们凭借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,给清军造成了巨大损失。

此时,虽然乾隆已经退位,但清朝实际上仍由他掌控,嘉庆所做的决定都需得到乾隆的点头认可。

远在京城指挥平叛的嘉庆皇帝,面对起义军的顽强抵抗,极为震怒,

没办法只能实施人海战术,于是调动 18 省兵力开赴川楚地区进行剿匪。

起义军面对大兵压境,一时间陷入了困境。

到了嘉庆四年(1798 年),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,湖北宜都枝江一带,

首倡起义的白莲教首领张正谟和聂杰人最先失败,二人在激战中英勇就义。

“……”

也就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二,89岁的乾隆皇帝起床后感到身体倦怠,强打精神喝了一碗人参燕窝羹,

和珅每天一早要向乾隆问安,成了他的必修课。

和珅和颜悦色道:“太上皇,前方发来好消息,白莲教马上要被消灭。”

乾隆露出稀稀拉拉的牙齿,咧嘴笑了:“朕甚安慰,贼寇伏法,天下太平来矣!”

乾隆虽然退位让出了皇位,但是依然让臣子称他为朕,军国大事他来裁决,

府衙以上的人事任免他来决定,其他日常则由嘉庆负责。

此时的嘉庆实则就是一个提线木偶,大臣汇报工作先乾隆后嘉庆。

此刻乾隆听了和珅的谎话,心情大悦,挥笔写下了这样一首诗:

三年师旅开,实数不应猜。

邪教轻由误,官军剿复该。

领兵数观望,残赤不胜裁。

执迅速获丑,都同逆首来。

这是乾隆人生中写下的最后一首诗,表达了听到剿匪胜利喜悦的心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