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54章 乾隆第五次南巡(2)(1 / 2)

刘墉变得严肃起来,指了指水中漂着的秸秆:“陛下请看,那芦苇根须缠着泥块,底下必有渗漏。

臣昨儿在高邮闸口,见石缝里长了野蒿,顺手拔了拔,竟带出半尺长的湿土呢!”

他从袖里掏出块带草的泥巴,“这‘堤’字拆开是‘土’‘是’,土夯实了才‘是’堤,

若只报喜不报忧,怕要成‘堤’字去了‘土’,只剩个‘是’字哄人!”

乾隆接过泥巴细看,果然见草根带水,忽然把脸一沉:“好个刘刘墉,敢拿拆字骂朕被官员哄?”

刘墉扑通跪下:“臣不敢!只是想起陛下南巡常说‘土为邦本’,这堤工如国本,容不得半点虚,您说‘是’不!”

此时画舫行至河中央,湖光映着夕阳,乾隆忽然笑了:“罢了罢了,算你有理。

不过朕还有个上联——‘八刀分米粉’,你若对不出,这鲥鱼便赏和珅了!”

和珅得意洋洋搓着手,却听刘墉脱口而出:“千里重金钟。”

“八刀”拆“分”,“分米”合“粉”;“千里”拆“重”,“重金”合“锺”,既指千里之外送来的铜钟,又暗合“重金求言”之意。

乾隆哈哈大笑,命太监将刚捕的鲥鱼递给刘墉:

“快拿去让御厨清蒸,朕倒要看看,你这罗锅子肚子里究竟装了多少‘拆字经’!”

和珅望着刘墉提着鱼桶的背影,撇嘴嘀咕:“不过是耍嘴皮子罢了……”

乾隆听见,回头淡淡道:“和中堂,你且记下——这‘嘴’字拆作‘口’‘角’,能用口角说清的事,总比用银子糊窟窿强。”

此言一出,说得和珅脸色青一阵白一阵,只得连连称“是”。

船队沿运河南下至浙江石门县,水路断通,车马官轿接替行船的颠簸,

一行人来至度城时,恰逢春雨初歇,田野间菜花金黄,春风吹来阵阵花香,

乾隆兴趣盎然,命停轿赏景,见田间有老农扶犁耕种,便问老伯收成几何,老农答曰:

“托皇上洪福,去岁浙西未遭水患,稻谷亩产有三石。”

乾隆闻言颔首,命侍卫取来御笔,在驿站墙壁写下“观民问俗”四字。

乾隆一生爱显摆,每到一地必留墨宝,一来显摆文采,二来显摆政绩。

抵达海宁后,他不顾旅途劳顿,次日清晨便登上海塘。

此时海潮正涌,白浪拍击石塘发出如雷般的轰鸣,浙江巡抚王亶望率当地士绅跪迎,奏报石塘修缮近况:

“臣等按旧制将柴塘改筑石塘,每丈用条石十八层,塘后又筑土堰以防渗透。”

乾隆沿塘步行数里,见石缝间灰浆饱满,连称“工善”。

“王督抚,河塘是关系民生的大事,涉及到河工的薪水,这些都是卖苦力的贫苦人,一定不能克扣他们的工资!”乾隆语重心长嘱咐道。

“皇上您放心,谁敢为难河工,我老王绝不放过此人。”

“……”

乾隆驻跸杭州之际,钱塘门外的校场之上,一场气势恢宏的阅兵仪式正拉开帷幕。

晨曦初照,金色的光辉,洒落在八旗兵丁喜悦的脸上,他们身着鲜亮的甲胄,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金属的寒光。

一声令下,兵丁们策马奔腾,那马蹄声如阵阵闷雷,在校场上滚滚而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