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9章 和珅穷的时候(2)(1 / 2)

更让人惊叹的是,为了学习藏语,他趁理藩院笔帖官员喝的醉意朦胧时,

用刘全叔替人写对联挣来的银子,买了一坛烧酒,换走了一本密宗咒本。

笔帖式官员酒醒后,追着他索要。和珅却用生涩的藏语念出了“嗡嘛呢叭咪吽”,惊得笔帖式当场收他为徒。

(理藩院笔贴式是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,七品以下的官员)

多年后,他查办西藏事务时,那些早年偷学来的咒语,竟成了他与活佛沟通的关键语言。

乾隆三十二年,直隶总督冯英廉到咸安宫学院视察,他与和珅的老师吴省兰乃是好友。

经吴省兰介绍,冯总督结识了年轻的和珅。

“这是和珅同学,”吴省兰急忙介绍,冯英廉见和珅一表人才,不住点头称赞,笑着说道:

“听你老师说,你对满、汉、回、藏等各种语言都精通,堪称学霸啊。”

站在一旁的吴省兰赶忙补充道:“他不但精通各种语言,诗词歌赋方面也相当了得。”

说实话,吴老师也想让自己得意门生在总督面前显摆一下。

“后生可畏,全才啊!”冯总督将信将疑。“和同学,我出个上联,你若能对出下联,那可真是名不虚传啊。”

和珅微微一笑,自信地说道:“恭请总督大人出上联”。

冯英廉抬眼望去,便指着池中含苞待放的荷花,随口吟出:“小荷才露尖尖角”,接着提出要求:“对下联,须含‘风’字,兼带仕途气象。”

定位特定意思,无疑增加了对下联的难度。

和珅略一沉吟,目光扫过廊外随风摇曳的竹影,拱手答道:“大人听好了——‘劲竹先迎猎猎风’。”

此句以“劲竹”比喻坚韧不拔的品质,“猎猎风”既巧妙地应和了风势,又暗暗契合了官场风云变幻的情境,既切题又充分展现出了不凡的胸襟。

冯英廉抚须微笑道:“好,真好,有气势!”。

紧接着,他又指了指天边飘动的白云,说道:“再试一题:‘云走天边,谁执长鞭驱晓雾’。”

此联暗藏“驱策天下”的宏大之意,同时也在考验和珅的格局与志向。

和珅望向院校前威风凛凛的石狮,毫不犹豫地朗声道:“雷惊地脉,我擎巨笔绘春雷!”

和珅以“雷惊地脉”对应“云走天边”,“擎笔绘春”既彰显了自身的才能,又暗合了“经世济民”的远大志向,不仅对仗工整,而且气势非凡。

冯英廉闻言,不禁抚掌大笑:“好!好个‘我擎巨笔绘春雷’!此等才思,他日必能纵横朝堂。”

自此,他更加坚信和珅绝非池中之物,对和珅的赏识愈发深厚。

彼时的和珅,家境十分普通,可以用没落代言,但冯英廉看重的正是他身上的无限潜力。

随后,冯总督毅然打破门第之见,将自己疼爱的孙女冯氏许配给了和珅。

媒人自然是和珅的老师吴省兰。

这桩婚事,无疑成了和珅人生中的转折点,也为他日后仕途的崛起埋下了伏笔。

乾隆三十三年,在老师和刘全的操持下,和珅前去迎娶冯氏,当时家境贫寒的和珅,只能用一头毛驴去迎亲。

迎亲队伍路过西四牌楼石桥时,一阵风吹来,冯氏的盖头被吹落,露出了簪着银簪的发髻。

乌黑的头发被那支银簪挽着,银簪是冯府上的陪嫁,也是和珅家当时最值钱的物件。

在清朝有这样风俗,新娘子过桥要下轿步行过桥,但不能踩到石头,通常人家要红毯铺地。

和珅见状,赶忙跳下马背,将自己的旧棉袍铺在泥水里,让冯氏踩在上面,

不好意思笑着说道:“等我做了官,定用大红的锦绸铺地,再用八抬大轿抬您回咱的家。”

冯氏笑眸如花,羞红的脸频频点头。

这话后来果然应验了,那八抬大轿里,装载的是凤冠霞帔的荣耀。

婚后,和珅接替了父亲的职位,成为了乾隆帝的侍卫。

“年轻人,刚来吧,长点眼力见,要想出人头地,首先要先当孙子!”侍卫队长教训和珅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