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金军攻打了足足10天,锦州城依旧固若金汤。
皇太极见锦州久攻不下,便转移目标,进攻宁远城,想试探一下袁崇焕的实力。
拜托,皇太极你也太自信了吧!你老爸都不是袁崇焕的对手,莫非你比你老爸还牛叉?
连赵率教都打不过,又怎能是袁崇焕的对手?还进攻宁远城,你吃熊心豹子胆了?
袁崇焕的战术更加精妙,坚守城池,采用坚壁清野之策,配合红衣大炮,让皇太极毫无破绽可寻。
双方激战5天,皇太极占不到丝毫便宜,恼羞成怒,想想还是赵率教好拿捏,转头又去打锦州。
有句话叫做强将手下无弱兵,袁崇焕手下的将领,比如赵率教、祖大寿,个顶个都是打仗高手。皇太极想拿捏他们,暂时还做不到。
强行攻城造成后金军伤亡惨重,三大贝勒见状,纷纷劝说皇太极:“大汗,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,报仇也不在乎这一时半刻。”
实际上,三大贝勒心里都在暗自嘲笑皇太极,想一战成名,却踢到了铁板,本想立威,反倒被袁崇焕打得狼狈不堪。
望着身边一个个倒下的士兵,皇太极心痛至极,无奈之下,只好带着残兵败将,灰溜溜地退回盛京。
这场战役,后金军称之为“宁锦大战”,明朝则称之为“宁锦大捷”。
不管怎么称呼,皇太极都深刻见识到了明军红衣大炮的厉害,此后两年,他再也不敢进犯袁崇焕驻守的宁远城。
深刻的教训后,后金军开始制造大炮,慢慢也就有了大炮。
宁远大捷后,不要脸的魏忠贤抢夺功劳,凡是依附他的官员都加官进爵、俸禄大增。
袁崇焕为人正直,不愿依附阉党,结果遭到迫害,被迫辞去辽东巡抚之职,回到京城。
朝廷派王之臣接替袁崇焕的辽东经略之职。
王之臣,进士出身,陕西潼关人。
他曾与袁崇焕共同经营关宁锦防线。后来在用人方面,和袁崇焕发生了争执。
在朝廷调停下,最终对二人进行了重新分配,王之臣专守关内,坐镇山海关,袁崇焕专守关外,坐镇宁远。
就在王之臣走马上任的时候,同年八月(1627年),明熹宗在西苑坐船游玩时不慎落水,虽被救起,但因受到惊吓和伤寒的侵扰,不幸驾崩,终年23岁。
明熹宗嘎嘣后,其弟信王朱由检继位,即明思宗,也就是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。
朱由检,也就是崇祯皇帝上任后,他之前就知道魏忠贤不是个好东西,弄得朝廷乌烟瘴气,许多官员上书弹劾老魏,
崇祯为振作朝廷风气,用雷霆手段斩杀了魏忠贤和他的同党,同时拨乱反正重新起用了袁崇焕。
袁崇焕第三次复出时,信心满满对皇帝说:“五年内我可以平辽!”
但是当朝中给事中许誉卿询问他具体如何实施?袁回答说是安慰皇上而已。
没想到,袁崇焕还有另一面不为人知的想法。
这里说明一点。王之臣在接替袁的职位后,并无大错,只是新皇帝朱由检,也就是崇祯皇帝更信任袁崇焕而已。
崇祯元年(1628年)袁崇焕再次被启用,任命其为兵部尚书,兼右副都御史,督师蓟辽兼督登莱、天津军务,即日走马上任。
哈哈,对于袁崇焕来说,其守辽经历可谓三起三落。
我给大家盘点一下。第一起,万历47年,袁崇焕中进士,后被派到辽东任职,在辽东治理的还算不错。
第一落,到了天启五年,因与辽东巡抚王之臣,在战略上有分歧,袁崇焕被迫去职回家。
第二起,天启六年,袁崇焕被起用,当年取得宁远大捷,本来应该得到朝廷赏赐,结果却没有,这都是魏忠贤搞的鬼。
第二落,袁崇焕一怒之下辞职不干了。
第三起,崇祯继位,撤王之臣,换上袁崇焕。
第三落在哪?目前还没发生,透露一点,在己巳之变时。
什么是已巳之变?目前还没发生,以后会聊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