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2章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(1 / 2)

音菩萨品第二十四

尔时,净华宿王智佛告妙音菩萨:汝莫轻彼国,生下劣想。善男子,彼娑婆世界,高下不平,土石诸山,秽恶充满,佛身卑小,诸菩萨众其形亦小。而汝身四万二千由旬,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,汝身第一端正,百千万福,光明殊妙,是故汝往,莫轻彼国,若佛、菩萨及国土,生下劣想。

妙音菩萨白其佛言:世尊,我今诣娑婆世界,皆是如来之力、如来神通游戏、如来功德智慧庄严。

汝身四万二千由旬,我身六百八十万由旬:妙音菩萨身高相当于二百多万里,净华宿王智佛相当于三亿到五亿里。一旬等于四十里,最多可以一百二十里。

汝身第一端正,百千万福,光明殊妙,是故汝往,莫轻彼国,若佛菩萨及国土,生下劣想:妙音菩萨需要不需要宿王智佛来教训啊?不需要。他们演双簧,这是示现老师要吩咐学生。这个示现是讲给别人听,不是讲给妙音听。要注意,有时师父讲张三,其实是讲给李四和王五听。那么在这里说,不要轻视下劣。《心经》讲「不垢不净」,下劣是不是我?是不是也是「宿王智佛」啊?有没有二啊?

这些佛土的菩萨为什么身材那么高大啊?他的心量大,心光明了,由其心来成就其果报。听这个法是不是很快乐?这是在帮助我们开天机,走捷径,这是名符其实的成佛速成班。速到什么程度啊?当下一念,不劳修证,这是佛的金口玉言。以后听到任何人讲:「怎么那个印广讲不修不证就能成佛啊?」你可以告诉他:这不是人家讲的,这是佛在《法华经》《楞严经》讲的,你去看看就知道了。人家诽谤我们,我们还要生慈悲心、还要救他。为什么救他啊?他就是我,他就是印广,他就是你。你别讲:你就诽谤吧,你等着下地狱吧!可不能用这个心。所有的人都是「我」啊!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感慨万分!他不知道要怎么感恩,都是我们怎样用自己的心。

娑婆世界众生,都是些下脚料来改造的,那为什么佛菩萨也示现那些样子呢?这就是佛菩萨的愿身,不要太特殊,相对而言还要稍微好一点,你才能摄受众生;但不会好到哪里去,绝对不会这个脸就跟金琉璃一样。要注意这个问题,这样是防止坏人生嫉妒心害你。

世尊,我今诣娑婆世界,皆是如来之力、如来神通游戏、如来功德智慧庄严:成佛是不是靠自己啊?可妙音菩萨说是「如来之力」,皆是「如来神通游戏」,皆是「如来功德智慧庄严」,这就是「无分别不妨分别」,表现「感恩四德」。我们要懂得恭敬老师。

修行人如果对老师都不感恩,不赞叹,他没有信众,不会被信任。有些人出了山门就打师父,就谤师父,这种人走到哪里,人家对他没有安全感。对父母对老师都可以背叛的人,每一个人都会提防他,这也是佛法。虽然依法不依人,但没有人能不能把法传下来啊?「依法不依人」是看你传什么法,并不是你就不要老师了。妙音菩萨等于是等觉菩萨了,也是古佛示现啊,都这样恭敬自己的老师。他能现无量的「色身三昧」。那前面讲了十几种三昧了,说「法华三昧、净德三昧」……十六种三昧都能现,仍然不忘老师的恩德。在佛法里,背叛老师叫欺师灭祖,果报在三途。每个人必须要观照,你现在当学生,你将来也要当老师。

我看到一个出家人,长相非常庄严,身高一米八,一脸的菩萨相,可是短命,只有五十多岁。许多人看到他就拜,比师父不知道要庄严多少倍。后来我才知道,他出了山门就诽谤自己的师父,这样的人现世就受报。我们应该对一切的万法,对牛、马、猪、羊都要恭敬如佛菩萨、如父母儿女,何况对我们的老师?你对师父恭敬不恭敬,与他没有丝毫的关系,要成就你们自己,老师即使是强盗土匪都与你无关,你只把他当恩师看。古时候学生拜老师,都是父亲带着儿子,父子一起拜。国王皇帝都要拜老师,世出世间第一之尊贵就是当老师。何况出世间的老师,不是我们这一辈子什么师傅、老师可以比,也不是这一世的父母可以比,他生生世世都是我们的「法身慧命」之师、之父。

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,身不动摇而入三昧,以三昧力,于耆阇崛山,去法座不远,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,阎浮檀金为茎,白银为叶,金刚为须,甄叔迦宝以为其台。

这又是妙法,以这种三昧来说明真心本来面目,我们到哪里都是不动而至。菩萨要在三昧之中,才能体会到一人与十方佛土是一片;佛呢?不需要。佛没有什么三昧不三昧,他常在定,「寂而常照,照而常寂」。但在成佛之前,包括等觉菩萨都必须入定,「入于三昧」,他才能体会到「真俗二谛」。但是呢,通过菩萨的这种示现,可以帮助我们体会万法同体、万法一念。所以我们常讲,张居士你从家里到文峰寺来听经,你家里有没有少一个张居士啊?文峰寺有没有多一个张居士啊?这就叫不动而至,这叫「不起于座」。哪里都是你,都是表这个法,我们要常观照。也就是说,他所谓的真身仍然在那个本土。那么现出的化身是不是莲华化身而来到娑婆世界?真身和化身是不是一个东西啊?一个东西啊。

耆阇崛山:是当时法会的道场,也就是所谓的灵鹫山。在那个上空显现的宝莲华。告诉释迦牟尼佛,我妙音来了。「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」显示出我有八万四千个弟子要一起来,你们要作个安排。为什么有八万四千众呢?后面经文里专门有说明,与他因地修行有关。

阎浮檀金为茎:阎浮檀金,上次讲过了,是一种色赤黄而带紫焰气的金,为金中最高贵者,据称产于北俱卢洲阎浮下的河沙中。白银为叶:白银就是莲华之叶啊。金刚为须:金刚作为莲华柄上的那个小胡须。甄叔迦宝以为其台:有一种「甄叔迦」树,它的花朵像人的手掌一样鲜红透亮。以此而形容莲华台的殊胜、美观。

【文殊发问何缘】

尔时,文殊师利法王子见是莲华,而白佛言:世尊,是何因缘,先现此瑞?有若干千万莲华,阎浮檀金为茎,白银为叶,金刚为须,甄叔迦宝以为其台?

文殊菩萨是明知故问。师长在前,下人不可以抢嘴。这就是修养我们的一种气质。有些人啰嗦一天没有用,有些人眼睛一瞟,问题就解决了。我们要有智慧,要有定力。

尔时,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:是妙音菩萨摩诃萨,欲从净华宿王智佛国,与八万四千菩萨,围绕而来至此娑婆世界,供养亲近礼拜于我,亦欲供养听法华经。

讲那八万四千朵莲华,就是告诉有这么多人要来,看看怎么样。

文殊师利白佛言:世尊,是菩萨种何善本,修何功德,而能有是大神通力?行何三昧?愿为我等说是三昧名字,我等亦欲勤修行之。行此三昧,乃能见是菩萨色相大小,威仪进止。惟愿世尊以神通力,彼菩萨来,令我得见。

这三个人在演戏,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没有人我相,这是方便示现。其实这些东西文殊菩萨比谁都知道,他以此向佛请法,来开示众生。

尔时,释迦牟尼佛告文殊师利:此久灭度多宝如来,当为汝等而现其相。时多宝佛告彼菩萨:善男子,来!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。

现在佛要恭敬老古佛,一代恭敬一代。释迦牟尼佛能不能叫他示现相啊?也能。文殊菩萨能不能叫他示相啊?也能,但是他不敢以下犯上,如果以下犯上的话,客人都看不起。所以这个师生之间的关系很微妙。

【正共发来】

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,与八万四千菩萨俱共发来,所经诸国,六种震动,皆悉雨于七宝莲华,百千天乐,不鼓自鸣。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,正使和合百千万月,其面貌端正复过于此。身真金色,无量百千功德庄严,威德炽盛,光明照曜,诸相具足,如那罗延坚固之身。入七宝台上升虚空,去地七多罗树,诸菩萨众恭敬围绕,而来诣此娑婆世界耆阇崛山。

于彼国没:是在此国显现莲华台,表「开迹显本」。经多宝如来开「迹」而显「本」。有了「本」在彼国,「迹」在此国,这也是具体地来说明真心本来面目的妙用。凡夫之所以是凡夫,见迹不见本,见相不见性;圣人之所以是圣人,性相一如,本迹不二,自在随缘,现本现迹,自在无碍。

所经诸国,六种震动:在各国土,诸佛菩萨用来教化众生的教体啊,不一而足。此方国土音声为最,所以诸佛菩萨以语言、音声开导众生。文殊菩萨在《楞严经》二十五位菩萨各说圆通法门,选准观世音菩萨的耳根法门。也就是说娑婆世界众生耳根特别利,他能分辨出音声中的法理法义。

那么在其它佛土有些是用光,有些是用香,等等,可以用各种教体。那么这里「所经诸国」,他们开口讲话了没有?讲话都没有讲话,可见他们的光、他们的香,或者通过种种的其它的办法,一路走来,一路就是弘扬佛法。何以见得?所经诸国,六种震动。

就跟我们地球上的人,如果说有几万的人马从扬州城里经过或者穿着军装,或者穿着那个各种花花绿绿的迷彩服,你进入扬州城里来,那大家看到是不是「六种震动」啊?他六根眼睛在看,耳朵在听,鼻子在嗅,还在琢磨,六根在动。然后看这些人,穿着这些衣服是干什么的?所以六尘也在动,六根动了,六尘动了,六种意识心是不是也在动了?

那么其它佛土众生在某种意义上,他们的烦恼习气没有娑婆世界这么重。你说这一大群菩萨大众到哪里一见,马上是不是都可以知觉啊?甚至万里迢迢,万万里迢迢,都能耳闻目睹身受。所以菩萨一言一行,一举一动,都在教化众生。你只要一开口,就是在宣传,言为心声,你不是对这个世界的吉祥加持,那就一定是在烦恼污染。传如来正法也是这样。你传大法、小法、中法,你传法圆满与不圆满,千差万别。传的好也好,坏也好,我们必受其报。所以佛在《无量寿经》讲,我们要把我们的身业、口业、意业这三业看好,要护持好。

百千天乐,不鼓自鸣:「天乐」就是表圆融、圆满、圆通。雷声一震天下响,无处不遍,表我们自在的法力、道力。「不鼓自鸣」,是表自在、自然成就。也就是对上面六种震动的一个回应。六种震动,本身就是「即因即果」。对修行人来讲,有个量变与质变的过程。但是在每一个量变的过程,当下就是质变,到一定的程度达到总的质的飞跃。

皆悉雨于七宝莲华:这也是表「即因即果」。师父在这讲法是不是在这儿「雨七宝莲华」?你们接到没有?讲经说法就是「雨七宝莲华」,就是六种震动,就是烧栴檀香,雨栴檀香。所以「皆悉雨于七宝莲华」,「莲华」就是莲华,非要加个「七宝」,这是画龙点睛。「七宝」都是表法,表我们自性本来面目它这种性具功德,无非是表真,表智慧,表清净,表道交感应,这里不再重复。